“捅破”一紙原油寶|2021新年特刊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0-12-31 17:09:13
文/葉青
2020年是充滿魔幻的一年,從美股罕見的多次熔斷,到原油期貨跌至負價,都在刷新市場認知。
長久以來,原油素有“大宗商品之王”的美稱,國際原油價格的每次波動都會牽動著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神經??v觀2020年的原油價格走勢,可謂跌宕起伏。1月初64.39美元/桶,3月5日觸及41.84美元/桶,跌幅達32.45%。
原本市場預期OPEC+會減產挺價,未曾想卻遭遇增產與價格戰。進入4月中旬,國際原油價格再次出現暴跌,美國原油期貨價格甚至首次出現負油價。北京時間4月21日凌晨02:30,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跌幅305.97%。除了美國原油期貨遭瘋狂拋售外,中行原油寶的投資者也因此受到重創。
負油價之殤
回顧這一年,新冠疫情的沖擊,打破了原有的定價路徑和邏輯,使得原油出現了史詩級的行情。正如經歷過原油期貨暴跌的交易員梁先生表示,今年的原油期貨價格真是難以預料,至少在2020年初,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商品的價格會出現負值。
受到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各國對原油的需求都大幅降低。如果所有產油國能保持一致、減產石油,以此控制供需關系,那么尚可以維持國際石油價格的穩定。然而,3月6號,OPEC減產會議的結果是聯盟破裂,沙特、俄羅斯競相增產。油價遭遇雙重打擊,價格加速下跌,全球原油快速累庫。
市場交易員李欣表示,由于全球原油供大于需,而且產油國不斷的增產,沒有人愿意拿WTI的5月合約進行現貨交割。隨著結算日步步逼近,倉儲選擇減少,交易員為了結清頭寸,以瘋狂的折扣出售合約。此外,對大多數沒有接觸過實物交易的交易商來說,接收石油現貨是災難性事件,因為當時已經找不到足夠的空間來存石油。
實際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已經做好了油價跌至負值的準備,但市場忽視了這一信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4月15日曾宣布,已完成負價格的測試準備工作。此后,又疊加了歐美疫情全面蔓延,導致4月下旬油價一路跌破重要整數關口,并且于北京時間4月21日凌晨出現負油價的極端行情。
由于美國原油期貨瘋狂拋售,中行原油寶也出現問題,而且原油寶事件也導致相關的投資者遭遇大面積虧損。一位投資人在網上表示,虧了33萬本金,還要支付給銀行3倍費用,接近100萬元。也有投資者表示,4月20號22點之后,客戶已經沒有交易了,客戶不該承受停止交易時間節點后的損失,中行應該按照4月20日22點停止交易的時間節點的報價11.7美元結算,而不應該按照-37.63美元結算。
另外,有投資者表示,中行原油寶的產品設計若是為合約最后交易日,則交易時間為8:00-22:00,為何在晚十點沒有進行移倉換月?他表示如果中行按照交易時間進行移倉,投資者損失可以降低。
中行于4月22日發布公告稱,經審慎確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官方結算價為-37.63美元/桶為有效價格。同時,鑒于當前的市場風險和交割風險,該行自4月22日起暫??蛻粼蛯殻ò烙?、英油)新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不受影響。
2020年4月24日晚,中國銀行官網再次發布關于“原油寶”產品情況的說明。在說明中,中國銀行表示“針對‘原油寶’產品掛鉤WTI5月合約負結算價格事宜,中行持續與市場相關機構溝通,就4月20日市場異常表現進行交涉……一直在積極傾聽大家心聲和市場關切,全面審視產品設計、風險管控環節和流程,在法律框架下承擔應有責任”。
2020年5月5日,中國銀行回應“原油寶”產品客戶訴求,已經研究提出了回應客戶訴求的意見。中行保留依法向外部相關機構追索的權利。2020年5月6日,有媒體引述原油寶投資者的話稱,收到中國銀行來電通知,愿意就原油寶承擔客戶負價虧損,并將根據客戶具體情況,在保證金20%以下給予差異化補償。
不過,這樣的和解方案,很多投資者并不滿意。5月6日晚上,一封寫給中國銀行總行、落款“原油寶穿倉事件受害人”的公開信在微博上熱傳。信中表示,希望國家有關部門成立專案組,徹查事件全過程,問責相關責任人員,以及明確“投資者不承擔原油寶賬戶項下涉及的所有虧損(包含本金全部損失部分)”。
針對雙方的分歧,江蘇新高的律師事務所李華思律師表示,在原油寶穿倉事件的追責問題中爭議極大的是原油寶產品的性質,原油寶產品究竟是期貨性質還是理財性質:在期貨領域,穿倉是基本交易常識,在理財領域則不然。
銀行國際業務警鐘
針對原油寶事件,銀保監會于5月中旬啟動了對“原油寶”事件的調查,并于12月1日向中國銀行開出了罰單。12月5日,銀保監會官網消息顯示,近期,中國銀保監會就中國銀行“原油寶”產品風險事件依法開展調查工作,對所涉違法違規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并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
其措施包括,對中國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計罰款5050萬元;對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兩任總經理均給予警告并處罰款50萬元,對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相關副總經理及資深交易員等兩人均給予警告并處罰款40萬元。
銀保監會給中國銀行的處罰理由,包括產品管理不規范,比如保證金相關合同條款不清晰、產品后評價工作不獨立、未對產品開展壓力測試相關工作等;風險管理不審慎,包括市場風險限額設置存在缺陷、市場風險限額調整和超限操作不規范、交易系統功能存在缺陷未按要求及時整改等。
此外,還包括內控管理不健全,比如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合理、消費者權益保護履職不足、全行內控合規檢查未涵蓋全球市場部對私產品銷售管理等;銷售管理不合規,包括個別客戶年齡不滿足準入要求、部分宣傳銷售文本內容存在夸大或者片面宣傳、采取贈送實物等方式銷售產品等。處罰的依據是銀行業監督管理法21條、46條及審慎經營原則。
當日,中國銀行在官網對此作出回應稱,堅決接受處罰,認真落實相關監管措施,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依規嚴肅問責,針對銀保監會提出的產品管理不規范、風險管理不審慎、內控管理不健全、銷售管理不合規等問題,深刻反思、汲取教訓、舉一反三。
截至12月5日,從4月負油價爆發伊始、橫跨8個月時間的“原油寶”事件暫時告一段落。整體來看,“原油寶”投資者和中國銀行雙方皆因此事蒙受一定損失,也給銀行大宗商品類理財產品的敲響了一次長鳴的警鐘。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表示,原油寶事件之所以發生,首先體現了銀行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交易經驗不足,比如未能考慮到負油價的發生等,其次,也體現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經驗不足。
他還表示,畢竟有過這一次的前車之鑒,銀行在產品設計上肯定會重新去考慮,并透露未來銀行方可能會設計新的大宗商品理財產品結構,減少風險承擔的同時,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其中,暫停業務交易并不能讓風險就此消失。
此外,由于國際石油、黃金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巨大不確定性,無論是“對標”國際原油價格來賺取收益的紙原油,還是“對標”國際黃金價格來賺取收益的紙黃金等理財產品,本身都具有不確定的風險。為了避免“原油寶”類似事件重現,六大商業銀行做出暫停賬戶貴金屬交易等業務客戶簽約開戶的措施,也就不再顯得奇怪。
原油寶事件過后,11月27日亞洲時段15時一則消息引發市場關注:至少6家銀行宣布暫停個人貴金屬業務開戶。業內人士表示,近期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及新冠疫情等影響,貴金屬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投資交易風險加大,將暫停個人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交易業務。
中行“原油寶”事件為國內銀行業從事個人賬戶交易業務的風險管控敲響警鐘,金融投資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可能普遍存在于眾多金融機構之中。為此,銀行業此后進一步強化對國際金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風險預警,并完善投資者風險提示等級分類和相關表述。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曾表示,下階段,金融機構要繼續加強產品研發,尤其是對于創新類、復雜類的金融產品,要提升專業性,強化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控,特別是要提升市場異常波動下的應急處置能力,同時,要規范產品宣傳營銷,把握好適度性,加強投資者教育與權益保護。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陳鋒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