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參與抗震救災救援13載:從生存物資向更多元救援領域拓展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05-29 10:43:26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陳柯宇 文梅 北京報道
近日我國災害和事故頻發,各公益組織紛紛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展開了不同程度的救援和支持,民間救援力量參與救災的能力和成效再次回到公眾視野。從被喻為“民間公益元年”的2008年至今,民間力量參與抗震救災的歷史已跨越13載,這其中歷經了怎樣的發展情況、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耐人尋味。
愛德基金會救災部負責人譚花自2004年開始便在公益組織參與抗震救災工作,她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回顧這13年的發展歷程,她感受到的最主要變化有兩方面:一是公益組織的救援集中領域從最開始關注基礎的生存物資供給向衛生設施、情感訴求等方向轉變。二是在應急救援領域投入較多,在減防災、災后重建等領域投入較少。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強認為:“我們現在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于一個風險頻發、威脅多元存在的時代,因此我們對防災減災的需求也就尤其大,同時,我們的社會組織、志愿者服務組織等也在不斷完善自身,更加地組織化、專業化、規范化,只有這樣,在各自的基本面上進行交錯協作,才可以形成合力去應對危機?!?/p>
從生存物資向更多元救援領域拓展
自2008年“民間公益元年”以來,社會組織、志愿者群體等廣泛加入了抗震救災的序列,各公益組織也設立了自己的災害內部應急機制。例如愛德基金會救災部根據國務院2005年頒布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在機構內部也設立了三級響應程序,針對小型災害調動救災部門成員前往應對,中型災害調動基金會全體成員應對以及大型災害時調動愛德基金會各系統和下屬機構的力量共同應對。
在目前這個風險頻發的社會,如何應對多元的威脅是各公益組織共同面臨的問題。譚花告訴記者:“每次應對危機的具體舉措和側重點都要在奔赴現場、經過調研后得以確定,具有獨特性?!?/p>
例如在此次云南漾濞地震發生后,5月22日夜里11點,愛德基金會的救災員崔亞洲奔赴現場參與救災,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次的受災程度較輕,當地老百姓的損失也較小,我們針對目前的狀況在開展調研后,將主要集中在清潔衛生(尤其是移動衛生間)、兒童服務和老人等脆弱群體的服務這三方面展開?!?/p>
盡管每次的救援力量傾斜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據譚花在救災領域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共性特點是:公益組織的救援集中領域從最開始關注基礎的生存物資供給向衛生設施、情感訴求等多元化的方向轉變。
究其原因,張強認為,一方面,中國的應急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國家的綜合救援隊伍和專業力量逐漸提升,災情發生后的短時間內在大兵團作戰和高精尖需求上已占據主動;另一方面,社會救援力量相比國家救援力量更具有靈活性,能更好地回應公眾的需求,在13年的發展中逐漸轉向了提供更多軟性、多元、專業的服務,可以說是“各歸其位”。
據了解,“十四五”規劃中統籌發展與安全一篇中指出,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這意味著國家已將生命安全放在國家安全的整個系統中考量,政策的不斷完善化、體系化和規范化推動著這一趨勢顯現出來?!斑@一趨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政府部門對應急管理的規律和特征不斷認識、不斷完善的結果?!睆垙娍偨Y道。
應急救援和災后重建的領域有待加強
在公益組織介入應急救援的側重點呈現轉向衛生、情感等趨勢之外,譚花觀察到,近年來,公益組織在應急救援領域投入較多,在減防災、災后重建等領域投入較少。
譚花告訴本報記者,在災情發生后,資源方更傾向于做緊急救援,公眾也希望基金會能盡快進行救助和物資分發,并要求及時反饋?!叭欢鴮ν蝗粸暮Φ膽焙托迯褪且徽麄€系統的事情,它不僅僅包括災情發生當下的緊急救援,還包括災前準備和預防,以及一個長時間內的災后重建和修復期,如果要求資金在短時間內迅速花出去,可能會導致資源重復、資源浪費或是服務不到位等情況?!?/p>
在大型災情發生后,根據相關部門的要求,基金會的救災收支數據一般是要一周上報一次,進行信息公開的同時,也會督促救災余額的及時使用?;饡诠姾驼叩碾p重壓力下,只能聚焦在應急救援領域,很難對其他災害環節給予應有的關注。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災后修復重建的幾年時間里,這一問題被首次提出并討論。當時就有專業人士指出,救災款項過于集中于災情發生當下,導致災后修復的中長期時間內難以可持續。
于是,2013年廬山地震之時,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等9家機構共同發起了基金會救災協調會,希望通過各大基金會的聯合實現資源集約化,形成長期的資金池,解決應急處置階段和災后重建階段的資金與資源配置問題,以及短期重建期和長期恢復發展期之間的矛盾。
然而這幾年的發展情況較為緩慢,并不樂觀。張強對《華夏時報》記者解釋道,這首先是和公眾的意識、理念有關,捐款人希望自己的錢能在生死攸關的關鍵點上發揮作用,但在長期的發展中如何降低這種生死攸關的風險、建成一個安全網,這其實也是一個關鍵點,我們應該在全社會達成這樣的共識。其次,在政策層面也應做出改進,地方政府也應有相應的配套機制,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形成共識,才能共同推進改變。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