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評:創新型國家,需要怎樣的創新教育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06-18 21:14:08
十年樹人,百年樹木,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事關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問題。
“孩子們放學后,得有人接得住啊?!边@是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寧市文亭巷社區看到放學的孩子們在“四點半課堂”寫作業、做手工后講的一段話,“首先這件事要由學校來辦,學校不能把學生的課后時間全部推到社會上去。學生基本的學習,學校里的老師應該承擔起來。不能在學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訓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p>
6月9日,教育部發布通知,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新部門主要職責就是承擔面向中小學生包括含幼兒園兒童的校外教育培訓管理工作。今后,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人員資質、收費監管等,都會出臺相關標準和制度,并由新部門監督執行。
教育是一項公共事業,校外培訓機構是一項產業,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在市場“看不見的手”出現外部性問題時,政府部門“看得見的手”必須有所作為。
單純的產業化運作,是追逐利潤的,而教育事業是有很強的公共性,校外培訓機構搞得好,是一個有力補充,搞得不好,就成了學生家長們難以承受的負擔。事實是市場上出現了不少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培訓機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成立,就是要全面規范,從嚴治理,甚至嚴肅查處。
“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這只是孩子教育問題遇到的第一層的表象,更深一層,是要解決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的問題。從嚴監管“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孩子的學習回歸校園,讓校園的學習多彩多姿。
讓孩子的學習回歸校園,絕對不是簡單加大校內的學習數量,而是要提升校內的學習質量,學什么,怎么學,有沒有更好的老師來教學,這才是解決下一代創新能力問題的根本所在。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你做題,是培養下一代人的創新能力。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在他的《大學的改革》一書中,曾試圖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么中國的教育培養不出創造性人才呢?
錢穎一提出一個假說,創造力等于知識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在這個公式中,知識是重要的,但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因為如果一味追求知識積累,反而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當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好成績,教師教書的目標是傳授標準答案,那么教育越投入,教師和學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被扼殺得越系統化、徹底化,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減少程度就越大?!?/p>
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一開始重視迅速提升知識積累是沒有問題的,但到了一定階段如果還只是注重知識,那么創新性的缺失就會使得一個國家失去上升的空間,因為很簡單,舊有的知識是會學完的,但是你產生不了新的知識怎么辦?
對于一個家庭一個孩子來說,一開始注重知識積累甚至是考分高低也是沒有問題的,但到了一定階段你永遠只重視分數那就會出問題,因為當你身邊所有的人都會做題的時候,都舍得花錢到校外培訓機構刷題刷分的時候,你沒有創造力的話怎么辦?大家都一樣,不就是“內卷”嗎。
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強調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問題,還特別提出了,要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真正的創新性教育,就是需要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的,正如一個創新型的社會,對人有著多樣化的需求一樣,與眾不同,難道不正是創新的根本所在嗎?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