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556家A股公司參與套期保值,“期貨一哥”豪賺7億,超過12家上市券商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09-02 08:54:46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葉青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期貨公司業績爆發得益于期貨行業的高速發展。據中國期貨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149家期貨公司手續費收入140.61億元,營業利潤78.06億元,凈利潤60.92億元,同比均增長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國期貨公司的凈利潤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水平。
與此同時,今年1-6月,全國期貨公司代理交易量為36.1億手,同比增長45.71%。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149家期貨公司客戶權益為10351.9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值得關注的是,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期貨行業的“機構化”趨勢越發明顯,上半年法人日均成交占比達到40%。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今年上半年“期貨一哥”永安期貨凈利潤高達7.4億元,同比增長80%,超過12家披露業績的券商。與此同時,券商系期貨子公司業績更是亮眼,中信期貨、國泰君安期貨上半年凈利均超4億元,這一表現甚至已超過國聯、華林等券商。
頭部期貨公司凈利大增
“期貨行業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行業規模呈現大規模增長的態勢,在此背景下,期貨公司的盈利也出現了顯著提升,其主要因素在于投資者避險與流動性充裕背景下投資需求持續增長導致的市場繁榮?!敝写笃谪浌靖笨偨浝砭按▽Α度A夏時報》記者表示。
景川認為,疫情之后,全球實施激進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貨幣總量與流動性快速擴張、通脹在全球多數地區走高。在此背景下,期貨市場商品價格持續走高且波動加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及機構投資者必須運用期貨及衍生工具對沖風險。
因此,期貨市場總體規模不斷擴張,各類投資者涌入,期貨市場交易活躍,客戶保證金規模和期貨公司利潤隨之增長。這是我國期貨市場避險功能得以有效發揮的有力表現。其次,近三年來期貨公司新業務高速成長,期現業務、資管業務、做市商業務均有長足進步,與經紀業務相輔相成。
8月27日, “期貨一哥”永安期貨發布了2021年半年報,業績相當亮眼。上半年,永安期貨實現營收166.85億元,同比增長了50.38%;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4億元,同比增長80.24%,占整個行業比例12%。截至今年6月底,永安期貨的凈資本為23.80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了25.24%。
從盈利能力來看,永安期貨在行業中仍然穩居第一的位置,即使與券商相比,永安期貨7.4億元的凈利潤,更是超過了東興證券、西部證券、東北證券、西南證券、南京證券等12家券商。值得注意的是,永安期貨目前正在全力沖刺A股IPO,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與此同時,上市期貨公司瑞達期貨8月26日發布公告顯示,業績符合預期,增速超過行業水平:2021年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62億元,同比增長138.43%;歸母凈利潤2.38億元,同比增長233.36%。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營收及利潤增速分別為132.6%及196.4%,連續3個季度保持100%以上增速,單季營收及利潤規模創新高。
此外,2021年上半年公司加權平均ROE為11.55%,比上年同期增長7.4個百分點,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加強。上半年,期貨行業快速發展,行業整體營收與利潤增速分別為57.80%和81.38%,公司業績增速大幅跑贏行業整體水平??梢钥闯?,期貨公司業績整體延續了去年以來的高速增長勢頭,在此背景下,期貨公司員工漲薪了嗎?
從上半年薪酬總額來看,行業龍頭永安期貨遙遙領先,以4.10億元的薪酬總額位居首位。海通期貨、魯證期貨薪酬總額均超過1億元,分別為1.59億元、1.31億元。華龍期貨和金元期貨薪酬總額均不足1000萬元。從上半年薪酬總額同比增速來看,創元期貨增速高達225.16%,魯證期貨和華龍期貨增速也超過50%,增速分別為80.60%、53.70%。
與此同時,從上半年人均月薪來看,永安期貨領先優勢明顯,以6.13萬元居于首位。此外,人均月薪2萬元至5萬元的公司有6家,分別為魯證期貨4.02萬元,海通期貨3.65萬元,創元期貨2.83萬元,混沌天成期貨2.23萬元,弘業期貨2.20萬元,邁科期貨2.04萬元。
人均月薪低于2萬元的公司有8家,分別為先融期貨(1.95萬元)、長江期貨(1.86萬元)、海航期貨(1.65萬元)、福能期貨(1.64萬元)、金元期貨(1.53萬元)、渤海期貨(1.50萬元)、華龍期貨(1.49萬元)、大越期貨(1.31萬元)。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期貨公司內部員工的實際薪資,與上述薪資標準還是有所不同的,由于高管薪酬水平顯著高于普通員工,剔除高管薪酬后的人均薪酬更接近真實的人均薪酬,期貨公司普通員工的薪酬待遇還是較低。因此,作為期貨公司的工作人員呼吁,在期貨公司業績大幅上漲的同時,希望能提高一線員工的工資待遇。
上市公司參與套期保值引關注
2021年上半年,由于新冠疫情延續等因素,使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各類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及衍生品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需求顯著增加,期貨市場客戶權益穩步擴大,在2021年上半年首次突破了一萬億元。其中,上半年發布套期保值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556家,部分上市公司套期保值的成績也在今年中報中有所體現。
不過,記者發現,企業運用期貨及衍生品對沖風險的效果不一,這在近期陸續披露的上市公司中報中便有體現,有投資盈利者增厚業績,也有投資虧損者拖累業績。前有金麒麟(603586.SH)披露中報稱,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虧損近4000萬元,同比下滑145.39%,主要是受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及子公司期貨投資損失綜合影響導致。
此外,也有廈門國貿(600755.SH)披露中報稱,上半年該公司主要套保品種的現貨價格上漲,現貨銷售實現較大盈利,但相應的期貨合約出現較大虧損?! ?/p>
對于大多數實體企業而言,如何利用好期貨及衍生品工具是一大難題。有業內人士認為,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獨立培養衍生品投資團隊,可以將對沖風險的需求交給專業的期貨公司來做。
景川表示,目前看,今年以來盈利的最大貢獻仍然是經紀業務的三大收益,風險管理業務、做市業務以及資產管理業務同步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創新業務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疫情以來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增長迅速,因此傳統業務占比仍然較高,而從創新業務的發展看,一旦經濟恢復正常,創新業務的占比必然會不斷提升。
據記者了解,期貨公司兩項創新業務蓬勃發展。截至2021年6月底,共有91家風險管理公司在中期協進行備案,行業總資產1078億元,凈資產301億元,注冊資本330億元,分別是2013年的43倍、18倍和20倍,而且業務規模迅速增長。
以場外衍生品業務為例,2020年全年累計新增名義本金8457億元,與2015年底相比增長了120倍。同時,業務模式不斷豐富,風險管理公司從倉單服務、合作套保、基差貿易等業務起步,逐步拓展到期權、遠期等場外衍生品以及做市業務。
創新業務在期貨公司內部的占比是否有擴大的趨勢?這個趨勢比較明顯,但是券商類期貨公司的創新業務更明顯。中國投資協會大中型企業委員會咨詢部投資總監張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財富管理與風險管理是期貨公司創新業務的兩個主要業務擴大的途徑。這兩項創新業務,實際上都需要期貨公司對專業人才的積蓄與培養,這是制約期貨公司創新的瓶頸。
張濤表示,目前,場外期權業務自2019年發生穿倉風險以來,業務規模有些收縮。場內期權也還處于市場培育過程中。期貨公司子公司業務中做得比較好的,是含權類業務。那么,什么是含權類業務?就是企業的購銷合同中,有很多連續化生產的購銷合同,在履約的作價、定價、結算、交付條款上,設置了一些相對的合同權利,不滿足相對權利是無法履約的。所以,在合同中就嵌入了這類相對權利的履約條款,作價與定價結算的,實際上是在原合同中衍生了一個或幾個相對權利的條款,那么企業要履約就需要對這種嵌入了衍生條款約定的資產做風險管理。不這樣做,企業的合同履約可能有問題。
但是如果這樣做了,就需要建立相當專業的人才隊伍。而中小企業無法構建這樣的風險管理隊伍,所以,在市場波動加大的情況下,小公司就把自己的衍生品購銷合同的敞口拿出來賣給了期貨公司的子公司。子公司拿到買進的風險敞口后,將無風險的資產付給企業,子公司自己處理風險敞口的資產。所以市場波動加大后子公司的含權類業務就快速增加了。
不過,張濤表示,雖然近年來上市公司參與套保業務有上升趨勢,但是,是不是都在做風險管理或者說套保,這就很難說了,從財報上看,有部分上市公司實際上是在做投機交易,既使做了套保多年的上市公司,若仔細看財報,實際上做的也不一定就是套期保值,究竟是不是投機交易,財報上還難看出。
比如一家大型有色金屬公司,一個季度列示在投資收入科目中的投資損失,就有11.2億元之多。因為,不清楚他們應用套期會計的情況,所以不好判斷是不是投機。但是,列示這樣規模的“非有效保值損益”也肯定不會是套期保值業務。
自疫情以來,實體企業對衍生品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期貨衍生品成為企業保利潤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保經營拓寬現貨銷售渠道、保效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工具。據上市公司2020年報披露,深滬兩市有超過700家公司參與期貨套期保值,年內A股上市公司參與套期保值的公告數量已達900多份,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由于業績下滑而“甩鍋”套保虧損的上市公司也屢見不鮮。這一系列操作,甚至還引來監管機構、投資者關于企業是否存在“套保變投機”、“內控失效”、“虛假套保信披”等問題的質疑。上市公司參與套期保值的初衷是好的,但或許是由于缺乏專業隊伍參與,從而導致出現一些不確定性風險。因此,對于國內的期貨公司而言,在這塊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