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動員在2020東京殘奧會的美好必將被歷史銘刻「東京殘奧日記」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09-07 11:20:11
邊靜賽后幫助尼諾離開賽場。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華夏時報 東京殘奧觀察員 文梅
2021年9月5日晚,2020東京殘奧會的圣火在絢爛的煙火中緩緩熄滅,東京國立競技場內各國參賽運動員代表用歡呼和掌聲表達著他們內心的喜悅和快樂,久久不愿散去。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安德魯·帕森斯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運動員們在東京取得的成績“令人難以置信”,并對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舉辦的東京殘奧會閉幕式感到“激動”。
同一天,中國體育代表團結束了2020東京殘奧會所有比賽項目,以96金60銀51銅的成績雄踞金牌榜和獎牌榜榜首,這也是中國體育代表團連續第五次位列夏季殘奧會金牌榜和獎牌榜的雙第一。
作為此次殘奧會的親歷者,我為中國運動員又一次取得驕人成績倍感自豪;作為見證者,我為中國運動員在賽場內外體現出的職業素養和優良作風由衷點贊。
一路過關斬將突破歷史的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隊,在9月4日晚與荷蘭隊的冠亞軍之爭中展現出的努力與拼搏令人難忘。荷蘭隊員身材高大健壯,專業水準整體較高,在場上占據明顯優勢。但頑強的中國姑娘們不懼強敵,緊緊追趕,幾度將落后的比分迫近。由于拼搶過于激烈,隊長林穗玲在沖撞中輪椅翻車,整個人臉朝下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那一瞬間的疼痛可想而知。但被扶起后她又開始飛快地在賽場上穿梭著,似乎什么都沒有發生。教練陳琦是全隊的“定海神針”。兩隊出場亮相時,他帶領全隊為競爭對手鼓掌加油;當對方隊員打進一個漂亮的進球時,他豎起大拇指表示贊賞;中國隊最終以31:50惜敗荷蘭隊摘得銀牌。遺憾之余,他依然激勵自己的隊員:“與強手對壘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虛心學習人家的長處,才能真正提高我們自身的專業水平?!?/p>
王家超(中)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首次代表中國隊參加鐵人三項比賽的運動員王家超,在比賽全程拼盡全力,最終以第四名的成績填補了中國隊在該項目的空白。賽后,王家超為自己未能拿到期待已久的獎牌流下了熱淚,領隊楊崢拍著他的肩膀,笑著安慰說:“你是殘奧會中國鐵人三項第一人,只要走出這一步,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好!”
無論賽前各項準備工作,還是賽后暖心的支持鼓勵,楊崢領隊對王家超的悉心關懷宛若父子,而其實他們從組隊集訓到參賽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是“為祖國和榮譽而戰”這一信念將他們緊緊相連。
中國男子盲人門球隊入駐東京殘奧村的第二天,就在中國體育代表團駐地內后樓的一片空地上開始日常訓練。當時天色已晚,但全隊上下毫無懈怠,每一個動作都認真投入。一遍又一遍。9月2日的半決賽中,中國隊8:1大勝美國隊,時隔13年再次挺進殘奧會該項目決賽。9月3日的決賽中,中國隊2:7負于上屆季軍巴西隊獲得銀牌。但對于許多中國觀眾來說,這是一場斗志昂揚的比賽,更是凸顯人性光輝的榮耀之戰——隊員陳亮亮、楊明源、胡明耀堅韌頑強,不屈不撓,在黑暗中奏響了屬于自己的命運交響曲。小伙子們在賽場上那股子不服輸的拼勁,吸引了眾多粉絲在網絡上為他們加油助威,許多“00后”賽后留言說:“中國男子盲人門球隊,太帥了!”
中國女子輪椅擊劍隊員邊靜在女子佩劍個人賽A級15:7擊敗格魯吉亞選手尼諾獲得金牌后,現場發生了暖心的一幕:邊靜主動上前幫助尼諾推輪椅,以便其順利退場,兩人愉快交談的畫面也被攝像機鏡頭記錄了下來。邊靜說,她和尼諾是賽場的老相識,比賽結束后看到對方離場時不太方便,就想盡可能地去幫助她。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這正是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完美寫照。
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隊對陣美國隊,中國隊員拼搶中摔倒。文梅/攝
在8月27日舉行的東京殘奧會女子50米自由泳S11級決賽中,中國選手馬佳和李桂芝包攬金銀牌,因有選手提出申訴,比賽成績被取消。必須引以為豪的是——次日舉行的重賽結果與前一日的比賽結果完全一致,金銀牌依然屬于中國選手。馬佳的成績甚至比上一次更好。
運動員李朝燕在男子T46級馬拉松比賽中打破紀錄衛冕冠軍,為中國代表團贏得第94枚金牌。賽后,他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結婚證,并為妻子寫道:“金牌和鮮花就當作你的生日禮物吧!我們的婚禮由于疫情和訓練一直延后,讓你久等了!待我回來選個良辰吉日把這頭等大事辦了!”
……
回顧東京殘奧會2021年8月24日開幕至9月5日閉幕走過的13天,還有太多值得我們熱愛和銘記的瞬間。有些故事發生在賽場上,有些則悄悄地上演在賽場外——游泳運動員鄭濤、乒乓球運動員茅經典、羽毛球運動員屈子墨、輪椅籃球運動員張彤蕾……中國運動員用年輕的生命和頑強的身姿將自己的名字定格在東京殘奧的歷史一刻,用汗水和淚水將國歌奏響,讓五星紅旗一次次在賽場上莊嚴升起,他們以良好的賽風和健全的人格,在東京殘奧會這個國際大舞臺展現了中國殘障群體的美好與強大。
再見!2020東京殘奧會!
你好!2024巴黎殘奧會!
見習編輯:周南 主編:王曉慧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