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梅:曾經的“門外漢” 為盲孩打造了一個“造夢空間”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09-16 13:45:37
李龍梅和盲孩們在一起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王曉慧 北京報道
采訪到李龍梅時,她正在北京接受“2021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钡谋碚?。
據記者了解,此次推出的10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涵蓋了高教、職教、中小學、幼教等各級各類教育,其中,57歲的李龍梅是唯一一位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
“很幸運,我遇上了特殊教育發展的好時代,這份榮譽屬于所有特殊教育工作者,我會繼續努力,讓更多特殊孩子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李龍梅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作為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的校長,李龍梅用20年時間,用心、用智、用情扮演著“媽媽”“老師”“校長”3個角色,陪伴700多個盲孩走出校園,走向嶄新的人生道路。最終,把一所老舊的盲校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特教中心,打造成了幫助盲孩自立自強的“造夢空間”。
“門外漢”變身行家里手
其實,李龍梅并非特教出身,在進入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前的10多年時間里,她一直在普通學校任教語文。
2001年,37歲的李龍梅從重慶一所普通小學調任至重慶市盲人學校(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前身),巴掌大的學校、陳舊灰暗的教學樓、簡陋落后的教學設備、狹窄潮濕的學生宿舍……這些都在李龍梅的預想之中。但盲孩身上散發的異味,呆滯的面容,視障教學的簡單重復枯燥,視障教育交流溝通的難度之大,讓這個有著十幾年豐富經驗的教壇老手始料未及。
為了解決與孩子們的溝通難題,為了弄懂由6個圓點組成、通過凹凸變化排列出64種符形的盲文,李龍梅把盲文字母表打印出來,貼在墻上、裝進包里,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強化記憶。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龍梅只用了一周時間,就可以批改孩子們的盲文作業了,這速度令同事們都頗為驚訝。
雖然過了語言關,但想要真正走進盲孩的內心并非易事。盲孩們常年住校,部分還患有其他殘疾,孤獨感、焦慮感強烈,加上看不到前途,孩子們普遍有嚴重的自卑感。
李龍梅認為,視障教育的意義就在于點“草”成“花”,改變殘疾孩子命運,讓他們自食其力、有尊嚴地活著。其中,讓殘疾孩子有一技之長,是特殊教育的首選。
李龍梅在課堂上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她帶頭對參加中醫康復保健職業教育的孩子進行悉心指導,允許少數多重殘疾學生的父母來校陪學。學校該專業歷屆畢業學生全部達到中級按摩師水平,就業率達100%,他們憑著一技之長實現脫貧,獲得了有尊嚴的生活,不少人還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
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李龍梅認為,盲孩同樣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然而,殘疾人考大學,這對新世紀初的特殊教育學校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2001年底,李龍梅獨自一人乘坐火車,來到亞洲特殊教育領域辦學規模最大、聲譽最高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講實情、訴衷情、懇求合作支持。李龍梅的誠懇打動了對方。2002年,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終于在重慶市特教中心設立了遠程教育基地。當年,首屆4名盲孩子全部考入長春大學。目前,特教中心已有320多名學生考入大學。
就在2013年5月,拿到高校錄取通知書的盲學生張書江帶著兩斤水果硬糖,靠著一根盲杖,獨自一人乘車輾轉1700多公里,從山東德州趕回學校向李龍梅和其他老師當面致謝。李龍梅哽咽著吃下了一顆,剩下的舍不得吃,如今已成為她辦公室的“鎮屜之寶”。
同時,李龍梅積極參加教育部、市教委組織的研修培訓,如饑似渴地學習《視力殘疾兒童心理與教育》《盲人定向行走指導》等專業課程,了解盲孩子的心理與行為特征,掌握行為問題干預、感覺統合訓練、定向行走等措施手段。她還不辭辛勞,北上南下,向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習辦學經驗,了解特殊教育前沿理念,讓自己從一個特殊教育“門外漢”迅速成長為行家里手。
讓殘缺的生命綻放精彩
2011年,原重慶市盲校搬遷至南山并更名為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此時的李龍梅也愈加關注盲孩們的心理障礙和疏導。
生理的缺陷、親情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給不少盲孩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行為問題,如何為他們的“黑暗世界”打開一扇心窗?這成了李龍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就在學校搬到新址的那年夏天,一位老師告訴李龍梅,自己班上一名女孩子不來讀書了,因為家里人要給她找個婆家嫁了。這件事讓李龍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學校的環境那么好,孩子們讀書不花一分錢,這么好的條件,家長為什么不讓孩子繼續讀書了?帶著這種疑問,李龍梅和學校老師們開始了第一次家訪。
李龍梅和盲孩子談心
當看到這個女孩的家庭環境時,李龍梅用了“家徒四壁”來形容,同時,她的父母也都是殘疾人。在女孩的父母看來,女兒眼睛看不見,讀書也沒什么用,還不如早點嫁人。
就是通過這次家訪,李龍梅明白,學校創造的一切外在條件對盲孩來說遠遠不夠,他們需要得到社會的接納和認同。
接下來的十年,李龍梅和老師們幾乎走遍了學校所有孩子的家,踏遍了重慶的山山水水,用腳步丈量孩子上學路上的艱難,用眼睛去感受孩子所面臨的困難家境,用家訪加強家校溝通,并對學生進行幫扶。十年來,李龍梅和老師們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受訪學生近300人,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輟學率。
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打開了他們通往外界的心門后,李龍梅又有了新的想法,她希望用音樂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
說干就干,34名教師帶著盲孩子們一起組建了揚帆管樂團。
此后,根據盲孩子聽覺、觸覺相對發達的特點,重點打造音樂、體育、美工特色課程,在藝術熏陶、體育鍛煉中發掘潛能,在教育中實現心理康復,讓殘缺的生命綻放精彩。
2012年和2014年,李龍梅兩次受邀率團參加“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管樂藝術節,聽到孩子們的演奏,世界音樂大師梅耶稱贊:“太震撼了!”2015年9月,李龍梅率團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同臺出演“最好的未來”公益晚會,時任文化部部長雒樹剛稱贊盲孩子們的演奏是“心之聲、魂之曲,天使在歌唱”。2016年底,揚帆管樂團攜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先后在北京解放軍軍樂廳、重慶大劇院共同演繹《生命的色彩》《看見微笑》兩場公益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
揚帆管樂團榮獲“2015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特別獎”。孩子們的父母激動得熱淚盈眶,紛紛贊嘆“學校用音樂為孩子們打開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
20年的辛勤耕耘,李龍梅收獲了愛的回報。她先后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全國道德模范(敬業奉獻)提名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成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能看到我的每一個孩子挺起胸膛的樣子,是我今生最大的欣慰?!崩铨埫氛f。
見習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