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事業參與第三次分配迎來機遇期!企業家當發揮精神回報社會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09-25 18:10:50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陳柯宇 文梅 北京報道
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都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公益慈善事業。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明確提出了“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公益慈善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收入人群應當如何發揚企業家精神、創造公益慈善新未來值得探討。
2021年9月15日,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和東潤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慈善文化論壇(2021)在北京舉辦,此次論壇以“企業家精神與慈善文化”為主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鄭功成從歷史和文化的視角進行分析,認為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經驗只會偏離具體國情,在中華文化的支撐之下,走出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發展之路,才能真正發揮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鼓勵發揮企業家精神回報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類市場主體蓬勃成長。截止今年7月底,我國各類市場主體已達1.46億戶,其中企業超過46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9800萬戶。
這些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更是推動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力量。事實上,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身各類慈善公益事業,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
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企業捐贈在我國社會捐贈總額中超過60%。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捐贈總額在一千萬以上的企業就有404家,其中43家企業的年度捐贈額在一億元以上,企業捐贈涵蓋了醫療衛生、扶貧濟困、教育、助學、志愿服務、社會公益等多個領域,為助力疫情防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政部原副部長、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政部原副部長、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談到,一方面,社會是企業施展才華的舞臺,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展現企業精神的平臺,只有真情的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從而帶領企業在市場環境中實現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的發展。
另一方面,企業家只有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黨分憂、為國擔當、為民解愁,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企業家,才能將企業家精神和優秀企業文化發揚光大。
企業家精神在我國古已有之。出生于1853年江蘇南通的清末狀元張謇,不僅是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也是一名慈善家。他一生致力于扶貧濟弱的慈善事業,開辟出多條他人未走之路。南通市政協主席、市慈善總會會長黃巍東強調,兼濟天下是愛國企業家典范張謇的慈善情懷,也是每一位企業家的慈善情懷,更是我們每一個慈善人應有的情懷。
《華夏時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為了更好發揮企業家精神、讓企業家更好通過參與公益慈善回報社會,宮蒲光提出應該積極為第三次分配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健全法治體系,抓住《慈善法》執法檢查的有利契機,推動《慈善法》全面貫徹落實。
充分發揮慈善力量參與第三次分配
做好第三次分配,企業家精神已有了基石,那么慈善組織作為社會力量的一分子,該如何在新的分配體系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助力國家治理體系、緩和社會矛盾,彌合各類貧富鴻溝呢?
“東潤基金會一直在不斷摸索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睎|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說道,在實踐中,東潤基金會與政府部門合作,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例如在去年發生的新冠疫情當中,東潤第一時間響應,成立了專項基金參與社會救助,并獲得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
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
“在今年的河南水災中,東潤基金會第一時間參與到中華慈善總會、河南慈善總會的救助體系中,探索慈善組織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笨讝|梅說道。
浙江省慈善聯合總會副會長施利民則從地方經驗出發,提出應發揮慈善稅收的激勵性功能。一方面在慈善捐贈票據的申領上,明確慈善組織在登記認定之后,可同步取得出具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票據;另一方面在慈善捐贈票據的電子化上,積極嘗試完善慈善捐贈的電子票據。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慈善事業各項指標均處于全國前列。全省共有登記和認定的慈善組織1056個,居全國第二,全省慈善信托規模達10.82億元,注冊志愿者1724萬人,均居全國第一。
作為“企二代”“善二代”的榮程鋼鐵集團董事長、榮程普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君婷也從自身經驗談起,認為公益組織應當探索如何帶動更多人,產生更大的效果。
2015年,榮程鋼鐵集團正式成立了榮程普濟公益基金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張君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我們一直在做一項實踐,就是推進公益事業產業化,以賦能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比如在青海建立了榮程的百草莊園,響應國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號召,在2019年建立了第一個中草藥種植基地,通過建立穩定收入長效機制,培育壯大了藥材的種植產業。促進當地農民持續穩定的增收?!?/p>
從企業基金會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到地方經驗探索,各方都在努力尋找自身在第三次分配體系中的價值和作用。宮蒲光總結道:“最終還是要促進各類慈善組織快速發展,建立政府引導慈善力量參與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統籌協調機制,明確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社會工作機構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法律地位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才能充分發揮慈善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p>
見習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