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海深地深空領域取得巨大進展:北斗產業年產值達4033億元,“奮斗者”號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6.5%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09-28 14:47:14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公培佳 見習記者 張琪 濟南攝影報道
當下,全球正處于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匯點,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過程中既包含機遇,更充滿挑戰。深海、深地、深空作為目前創新度最活躍的三大領域,在深化技術發展與產業重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不斷展現出央企在加強高新技術研究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歷史成就。
北斗系統全球導航,“奮斗者”號萬米探海,油氣勘探捷報頻傳……當前全球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匯點上,深海深地深空是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北斗應用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同時也應用于一些特殊領域,比如火神山、雷神山等搶險救災場合,2020年北斗產業產值高達4033億元,”在9月24日舉辦的中國企業論壇“科學家講壇:深海深地深空技術與產業重構”平行論壇上,“北斗二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總指揮楊慧表示,“未來將以北斗為基礎,然后融合多元,建立天地一體化的時空集中網和導航信息服務網?!?/p>
而在與會專家看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層次正在不斷提升,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不斷提高創新管理與服務效率,勇立潮頭、銳意進取,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上天捷報頻傳
近年來,中央企業以國家重大需求為指引,加強高新技術研究,推動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車、特高壓輸變電、大飛機制造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最廣、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楊慧介紹了我國衛星導航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先有源,再無源;先試驗,再服務;先區域,再全球”三步走的發展過程,系統闡釋了北斗人堅持“自主、開放、兼容、漸進”的原則,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攻堅克難所取得的技術創新。
“從1994年北斗立項北斗一號,到2004年立項北斗二號,再到2016年布設北斗三號,中國正在一步步地將北斗系統從覆蓋中國、覆蓋亞太,發展到覆蓋全球,這其中離不開數代人的心血?!睏罨壅f。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衛星開工服務上,表彰新時代北斗精神為“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對此,楊慧理解為:“自主創新,在工程上的創新是北斗工程的核心價值,是不得已的主動選擇;開放融合,衛星系統畢竟是一個后來的系統,前面包括伽利略系統等都比北斗系統要早,因此要兼容;萬眾一心,工程人對此深有體會,困難的時候也是激情燃燒的時候;追求卓越,航天具有的不可維修性,要求零缺陷。另外北斗不同于其他的航天產品,它的唯一不同點就是追求高精度?!?/p>
此外,從整個衛星系統發射時間上來看,衛星的發射序列是越來越快的,30顆星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完成,而且整個工程提前了半年。
楊慧表示,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電力、公共安全等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基于北斗的導航服務廣泛進入中國大眾消費和民生領域,被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制造、位置服務等廠商采用,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未來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作為,需要加快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北斗導航系統。
據了解,2020年北斗產業產值已高達4033億元,但楊慧表示:“北斗離用得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的導航是全員導航,將以北斗為基礎,融合多元化,建立天地一體化的時空集中網和導航信息服務網。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就是‘要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系統,這是我們的愿景?!?/p>
下海卓有成效
在中國人眼中,“九天攬月”和“五洋捉鱉”并列重要,深海的“深”,和太空的“遠”一樣難以企及。
“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制任務,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6.5%。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再創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三天以后,“奮斗者”號再度實現萬米深潛,并與“滄?!碧柭摵献鳂I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萬米洋底直播。
“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在論壇上回顧了中國載人深潛二十年來的發展,蛟龍號、深深海勇士號的技術和應用情況,重點介紹去年完成的萬米級“奮斗者”號的研制和海試,針對深淵極端環境,開展極致設計,通過極限制造,反映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的最新進展。
據葉聰介紹,相較于國外載人潛水器發展的高峰期,中國潛水器投入使用的時間都要晚很多。因此,無論從技術還是從科考來講,中國的潛水器在深潛領域承擔了一個階段的主要角色、任務。
而蛟龍號有很多從零到一的過程。2002年到2012年,中國花了十年的時間,用了國際上的材料和制造,包括檢測,研制出了蛟龍號,也就是中國第一個載人潛水器。在蛟龍號之前我們國家的載人潛水深度沒有超過600米,在蛟龍之后是7013米。蛟龍號涉及到的很多作業,都是中國的第一次,也為之后的很多工作建立了流程。
2009年到2017年研制出的勇士號,實現了技術的自主可控,并且國產化率高達95%,完成了裝備從無到有,在作業方面也有一些推進。比如它開展了考古柔性的作業,開展了和無人潛水器的聯合作業,還參加了人道主義的探索、打撈作業。在科考方面,勇士號使中國第一次在遠海發現了新的海洋現象。
關于“奮斗者”號的未來,葉聰表示:“我們正在探索項目群的模式,包括管理機構,現在正在進行放管服,包括一桿子插到底的技術條線等?!?/p>
入地難題攻克
“上天”捷報頻傳,“下?!弊坑谐尚?,“入地”同樣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采深度已達2500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p>
2018年10月6日,涪陵頁巖氣田累計生產頁巖氣達200億立方米,標志著我國頁巖氣加速邁進大規模商業化發展階段。根據現有地質資料和產能評價,涪陵頁巖氣田資源量2.1萬億方,是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頁巖氣田。此次成功開采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加拿大之后第三個具備商業化開發頁巖氣能力的國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副總地質師郭旭升在論壇上表示,向地球深部進軍,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中國石化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目前中國石化在深地能源成礦規律、勘探技術裝備、智能化研究平臺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當前深地產業方興未艾,迫切需要加大深層油氣、地熱等能源的開發力度,且配套的新材料、人工智能技術等均有較大的需求,下一步有希望建成自主深地探測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郭旭升還在論壇上介紹了攻克難題的方法。他表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攻關方向來看,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向深秋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我們要從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和其他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對于油氣行業來說,應從以下兩個方面的入手:一是要重構深地科學理論體系,來占領科學高地;二是要建設深地油氣資源透明地球,突破技術瓶頸?!?/p>
通過攻克難關,也取得了一些驚喜進展。據郭旭升介紹,一是揭示了我們國家南方海相頁巖氣生出儲和保存機理,提出了“二元富集”規律新認識;二是通過研究發現,不同的海洋環境它承接的頁巖礦物質是不一樣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科技三會”上指出,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海深、地深、空探探測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