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三輪融資效率高 卡友地帶打造卡車司機互助保障體系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10-20 08:27:29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在中國,有著近2000萬的貨車司機,他們承擔著物流運輸近80%的貨運量,是物流行業當之無愧的主力軍,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現實中,因長期駕駛勞動,流動作業的環境艱苦,貨車司機勞動保護和職業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社會大眾應給予更多的尊重與關愛。
近年來,隨著平臺經濟的迅速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包括貨車司機在內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備受關注。為進一步改善貨車司機工作和生活環境,更有效地保障貨車司機權益,今年以來,全國總工會將安徽省確定為首批貨車司機網上入會試點省份。
10月18日,位于安徽合肥的國內最大卡車司機互幫互助社區平臺——卡友地帶迎來七周歲生日。
據了解,卡友地帶成立于2014年10月,是由路歌品牌牽頭、協調并搭載的一個卡車司機之間互幫互助的平臺,是中國最大的卡車司機的專屬社區。而路歌則成立于2002年,是國內最早服務于中國公路物流領域的互聯網平臺之一。經過多年發展,路歌形成了“網絡貨運+車后服務+供應鏈金融+區塊鏈應用”等多種新業態為一體的生態結構。
路歌董事長&CEO馮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表示:“截至目前,我們已經經過了三輪融資,A輪是2015年,B輪是2018年,C輪是去年結束的,C輪融資總額不到5億。因為我們是B2B模式,估值低但業務好,不像消費互聯網那樣燒錢,因此融資比較節制。我們為企業服務,燒錢無用,流量價值也不大,主要是幫助客戶提供效率、降低成本?!?/p>
在談及卡友地帶7年以來的變化,卡友地帶總經理王宗彪表示:“7年前,卡友就是隱形人,無論是資產權、經營權、運營權都非常弱,特別是在經營過程中,配套不夠,在整個環境都是弱勢群體,起著經濟運行大動脈的作用,卻被整個行業各個環節都忽略不計,加上卡友都是獨立分散的,相互沒有交集,內心非常不自信。這7年來,我們號召卡友互幫互助,大家相互幫忙,心里踏實。另外我們把卡友間的這種正能量以及面臨的生存環境通過多種渠道社會傳遞,引起行業、社會大眾的更多關注,從隱形人到有了身影再到現在變成真正的卡車人?!?/p>
實際上,近年來,包括貨車司機在內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已經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2021年,根據全國總工會的工作部署,安徽省被確定為貨車司機網上入會首批試點省份,卡友地帶則成為貨車司機網上入會平臺,協助安徽省試點工作展開。
7月以來,作為貨車司機網上入會試點省份,安徽省總工會按照全國總工會部署,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臺全省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并將卡友地帶確定為省級唯一試點平臺,組織合肥、亳州、阜陽、蚌埠、馬鞍山等5個市開展先行先試。
安徽省總工會副主席、黨組成員許建清介紹,為了進一步方便貨車司機加入工會,安徽省總工會一方面積極強化新技術手段應用,開展新媒體入會宣傳、推進“互聯網+”工會建設、暢通網上入會全流程操作等;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市縣行業工會聯合會建設,發揮市級聯合會“承接地”“周轉池”作用,實現一次入會,動態接轉,努力將全省更多的貨車司機團結到工會組織中來。10月1日,安徽省貨車司機網上入會通道正式開啟,越來越多的貨車司機加入了工會。
值得一提的是,貨車司機作業環境艱苦,長期駕駛勞動、流動作業,其勞動保護和職業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中物聯發布的《2021年貨車司機從業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貨車司機中86.5%患有胃病、頸椎病、高血壓等職業病,且僅7.7%有商業醫療保險,作為家庭經濟收入支柱,一旦罹患大病就會帶來毀滅性打擊,關愛貨車司機群體健康已成為物流行業企業、個人及家庭共同的責任。
為此,卡友地帶還聯合眾惠相互發布了首款貨車司機專屬普惠醫療保障計劃,該計劃涵蓋普惠性醫療保險產品“卡友?!?,年繳保費僅63元,即可獲得最高100萬元住院醫療保險金+100萬特定藥品醫療費用保險金雙重保障,且提供重疾就醫綠通、住院醫療墊付等多項健康管理服務,有效緩解貨車司機看病就醫負擔。
考慮到仍有一大部分貨車司機無醫保難以投保,以及在實際工作環境中,貨車司機家人常常作為跟車輔助承擔卸貨等多項重體力工作,“卡友?!庇行U大保障人群,讓卡嫂、子女、父母等直屬親屬也可投保,最更大范圍地保障貨車司機及其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為實現共同富裕保駕護航。
加強貨運司機權益保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工會的重點工作任務,實現貨車司機入會和服務保障的雙促進、雙提升,需要多方合力,尤其需要頭部企業和廣大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深度融合?!翱ㄓ驯!钡耐瞥鲇行鋵嵙苏咭?,以“普惠公益+群體專屬”的理念,為廣大卡友提供了專屬定制化的保險保障與健康服務,增添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