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標”北京工體將于2022年完成更新改造 多方面融合文體、商業「聚焦城市更新」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1-10-20 21:37:17
工地開始進入了地面二層施工。 李凱旋 攝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李凱旋 李未來 北京報道
新工體效果圖
北京標志性建筑之一北京工人體育場已經開啟復建工程一年多?!度A夏時報》記者了解到,更新之后的工人體育場仍將保持橢圓形的外貌,但內部功能則會從場地、觀賽體驗等多方面實現升級。
新工人體育場與TOD模式相融合,運用橫跨東西、貫穿南北的軌道交通,打造地上地下新空間,并會引入創新商業形態和文化形態,助力工人體育場成為北京新城市地標。據悉,2021年年底,體育場主體混凝土結構完成,2022年年底竣工驗收。2023年,煥新升級后的工人體育場將成為亞洲杯開、閉幕式以及決賽場地。
將于2022年完成改造
作為北京一代人的回憶,工人體育場是北京不可忽視的一張“城市名片”。2019年年底,北京工人體育場主體結構達到使用年限。同時,工人體育場原設計標準、施工工藝,已經相對落后,設備設施功能陳舊,急需更新改造。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工人體育場改造項目實施方案經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北京市總工會與北京市體育局為項目實施方。2020年年底,社會資本方中赫集團聯合北京建工集團、華體集團中標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項目?!度A夏時報》記者了解到,由聯合體三方成立的中赫工體(北京)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將負責項目合作期內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作為北京的體育文化地標,工人體育場于1959年落地。彼時,工人體育場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也是當時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體育場,占地面積為35公頃,建筑面積超過8萬平米。
在建成后的這60年內,工人體育場承辦數項大型文體活動,其中包括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的大型晚會,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女足項目?!度A夏時報》記者看到,目前,工人體育場施工已經進入到地上階段。盡管整個場館已經被建筑擋板分隔開,工人體育場周邊的小廣場仍有不少市民在休息或者娛樂。
一位市民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工人體育場是不少北京人的共同回憶。1996年,工人體育場正式成為北京國安的主場。2009年中超聯賽最后一輪,國安4:0贏了杭州綠城,第一次問鼎頂級聯賽冠軍,對于國安和我們都是足以銘記一生的記憶?!?/p>
2009年國安在工體主場奪冠 圖片來源: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
保持傳統外觀 升級使用功能
近年來,城市更新一直備受各方關注,不少老舊建筑在建設方、地產企業及運營公司等主體手下煥發新的活力。此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為城市更新定調,表示要保留城市記憶,鼓勵采用“繡花功夫”來織補、修補、更新,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特色風貌。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 中赫集團在體育產業運營和整合資源方面有著強大能力和豐富經驗,北京建工集團作為老工體的建設方,在保護工體風貌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華體集團作為中國奧運服務商,也將為工體改造復建項目賦能和助力。
工人體育場橢圓形的建筑造型是主要特色之一,而此次復建也遵循“傳統外觀、現代場館”的原則。據悉,改造后的工人體育場保持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變,恢復莊重典雅的建筑風格,對歷史文化保留和傳承。
外型維持基本不變,讓幾代北京人的記憶得以留存,但改造完成后的工人體育場功能則“不可同日而語”,會實現質的提升。據悉,新工體會設置包括滑板公園在內的多項體育活動場地和配套設施,滿足市民各類體育文化活動的需要。
同時,新工體通過采用最新的看臺碗設計、罩棚構造技術、電視轉播技術等,提升看臺坡度,使觀賽環境更加舒適,也大幅度優化觀眾體驗。在改造完成后,2023年,工人體育場將作為亞洲杯開幕式、閉幕式以及決賽場地。據悉,新工體全場座位近6.8萬個,且球迷最關注的“鐵桿”球迷看臺位置仍保持在24號北看臺。
成為北京新活力中心
不可否認,復建完成后,工人體育場憑借著地理位置、建筑規模等優勢,將成為北京新活力中心?!度A夏時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未來北京體育消費新地標,工人體育場在改造過程還采用了世界先進的TOD模式。改造完成后,地鐵3號線和17號線將與工人體育場實現無縫銜接。其中,3號線串聯北京中心城區,并且橫跨東西,而17號線則貫穿南北方向。在此基礎上,工人體育場會成為北京軌道交通中轉站,有效提升區域內的通行效率,并且優化城市功能。
工體改造項目利用地鐵3號線與17號線交匯這一有利條件,將工人體育場地上、地下空間進行一體化設計。施工完成后,新工體引進創新型商業和文化業態,探索文體產業新消費模式。
新工體效果圖
此外,工人體育場周邊也遍布各國駐華使領館,多元文化氛圍濃厚,工體改造完成后,新工體將作為國際文化交往中心,有效聚攏體育、文化、商務等優質資源。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