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想照進偉大實踐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13-01-05 00:48:00
本報評論員
《華夏時報》史無前例地邀請多達二十多位社會精英以《我的中國夢》為題表達對于中國改革和未來中國的愿望,而在中國改革之風漸起,社會期望高漲的背景下,對于一個國家未來夢想的集體表達,乃昭示了一個強大的、負責任的公民社會的崛起,以及每一個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參與國家未來命運管理的強烈愿望。借此,我們是否可以自信地說,中華民智已開,改革進程不可逆轉!
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革可以上溯到19世紀60年代。當殖民主義的炮艦導致晚清門戶洞開,一個政治腐朽、技術落后、經濟停滯和文化衰敗的古老帝國徹底地暴露在世界面前,幾千年來的文化優越感在幾次小規模的近海沖突的挫折后喪失殆盡,從古老帝國中產生的有機會直接接觸西方社會的精英率先推動晚清的第一次社會改良。
貫穿于19世紀60和70年代的技術維新運動成就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次復興,史稱“同治中興”,盡管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它只能算是一個低級別的復興,但卻是一次起承封建體制與未來社會的一次社會改良,但是,這一次技術維新的出發點在于從軍事科技上挽救岌岌可危的龐大帝國,改良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庸思想框架下,只是淺表性地模仿西方的軍事技術,精英人士掩耳盜鈴般回避了孕育這些西方近代技術所依賴的政治制度、哲學基礎、社會倫理和文化藝術,只有在若干年之后,人們才有機會認識到這種改良思想的淺薄,盡管,這種淺薄、中庸的改革思想后來又被重復了若干次,并且我們還不能預測這種永無止境的體用之爭會給未來的改革帶來多少次的干擾。
其實,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改良運動進行之時,后來給中國帶來巨大麻煩的日本剛剛開啟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從世界版圖上來看,那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改革節點,也幾乎是改變歷史命運的最后一次機會,在那個時期,歐洲列強中,德國、意大利和荷蘭都還沒有完成民族統一,俄國統治者仍在為如何進行農奴制改革而苦思冥想,從歷史進程來看,那一次的改革時機正是幾百年來未來收益最高的一次改革時機,天朝仍有機會與歐洲列強競賽世界大國的機會。
但是,中國錯過了,而日本抓住了這一次機會。20多年后,甲午一戰將晚清送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而日本依靠這一戰奠定了相對于中國的長達百年的優勢。技術決定論完全破產,社會精英終于認識到,不改革政治體制的所謂的改革,無非是給舊的統治者延長其合法性提供借口和機會而已。
甲午海戰慘敗使得中國社會終于啟動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話題,但戊戌變法的悲慘結局打破了社會改良的夢想,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逐漸將推翻晚清政府的思想變成了一種全民共識,盡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不得不與梁啟超為首的?;庶h人進行論戰,但是八國聯軍撕下了舊王朝最后一塊遮羞布。那個四面楚歌的末日帝國,在外憂內患之際,不是勵精圖治改革進取,而是將希望寄托在虛妄、野蠻的義和團身上,天朝遺老們殘存的那一絲孤傲從這個瘋狂的運動中得到慰藉,他們寄希望于一群號稱刀槍不入的、愚昧的烏合之眾將洋人趕出中國,但是他們的錯誤判斷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中國,以圓明園的被焚毀換來了革命的契機。
拒絕改革是導致革命的真正原因。但革命使中國100年來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人民忍受了極度的痛楚。在當時的情況下,革命成為了社會精英實現社會理想的唯一選擇。
孫中山與他的追隨者一道,為了實現其“民主、民權、民生”的中國夢想,已經將自己的人生與自己國家的未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毫無疑問,三民主義在中國的推行難以找到法國大革命的現實土壤,雖然這樣的政治理想與“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理想一樣具有感染力,但是,在中國,還沒有出現一位伏爾泰與孟德斯鳩一樣能夠將幾千年的封建臣民引入自由境界的思想者,而這樣一位中國自己的思想者對于革命的成功至關重要。
與之相比較的是,俄國革命的成功對中國人的昭示作用更加明顯,共產黨人所宣傳的社會理想更能激起中國普通百姓的革命熱情,其實,回首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國,無論什么主義、觀點或思想,都不如一個簡單的諾言更能將人民團結在一起,那就是土地和財富均等。正因為如此,我們所取得的成功仍然無法擺脫窮人革命的概念范疇,自然也就無法逃脫這種革命的歷史命運。
一直到今天,我們才可以客觀地、實事求是地來看待這場革命的基本意義,在革命成功之后的一系列波折,使我們有機會認識到,中國仍然未能有效擺脫歷史周期率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自以為找到了中國未來的道路,但實際上我們經常處在迷離之中,過多的社會資源被消耗在永無止境的內部紛爭中,在舊的秩序被完全顛覆后,遲遲未能找到一個正常的法制化的社會模型,過度的腐敗行為對于曾經的革命者的聲譽構成巨大的損害,在經歷了一系列經濟上的追趕西方的挫折后,歷史的狂躁、焦慮困擾著國民。鄧小平的改革使中國在最近的30年里在經濟上取得了與西方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國民身份認同的失敗使得經濟上的成功的心理感受大打折扣,中國急切得到全世界的認同,但是,我們猛然發現,中國離世界越來越遠。
過度搖擺的社會形態和急劇變化的社會心理使得中國人面臨著歷史上最為混亂的價值體系。幾千年前,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們在商周禮崩樂壞之后建立起一套樹立中國人集體價值觀的思想體系,現在,對于社會精英人士來說,重構社會價值體系的重任再次降臨,精英人士的任務是,在不導致社會大規模動蕩前提下,構建中國經濟繁榮、政治清明、公民責任清晰、思想價值趨同的行動指南。這難道不是你我的中國夢想嗎?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