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國際一流灣區,軟硬件還缺啥?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19-03-27 22:18:18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肖君秀 深圳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40年前,改革開放的號角在廣東吹響,成功經驗普及推廣,人們有了今天的小康生活。
40年后, 我國第一個大灣區的建設重任落在粵港澳身上,改革開放再次出發,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升級轉型。未來我國能否邁入發達國家,人們整體生活能否走向富裕,很大程度要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成果。
四大使命,首次提出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隨之而來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各種稱呼:“全球第四大灣區”、“比肩硅谷”、“對標三大世界級灣區”、“世界一流灣區”……到底哪一個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真正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目標是啥?3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文章“增進共識 齊心協力 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國際一流灣區”的目標再次明確提出。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已提出要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被賦予了國家級戰略使命,通過廣東與港澳的互通融合,創新共進,廣東從而全面對接國際化標準的市場體系,港澳擺脫過去地少、市場局限等發展約束,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升級推動三地加快發展。
上述文章列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使命:
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關我國“一國兩制”實踐新探索,肩負著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使命;
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再出發,肩負著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重要使命;
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關我國高質量發展進程,肩負著踐行新發展理念時代先鋒的重要使命;
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關粵港澳民生福祉,肩負著增強港澳同胞的國家認同感的重要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先鋒,實現“國際一流灣區”的目標,也就完成了四大使命。所以,粵港澳大灣區既不是對標紐約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東京大灣區,也不是成為繼這三大灣區之后的“第四大”,而是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進行定位,絕非簡單的靠攏、對標,而是開拓新的灣區模式。這也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其經濟增長模式的定位中體現出來,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模式為: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其他三大灣區的經濟模式,紐約大灣區為:金融+高端服務,舊金山大灣區為:金融+科技,東京大灣區為:金融+高端制造。
“關鍵要看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核心要靠什么?哪些方面還存在差距?
3月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多個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廣東代表團開放審議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說,創新是第一動力,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比肩國際一流灣區,關鍵要看創新。
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主要靠的是制度和技術創新。改革開放再出發,仍然要靠制度和技術的創新,才能實現目標?;浉郯拇鬄硡^作為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血液里”天然流淌著創新的基因。
李希表示,要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制造業、新興產業,推動珠三角先進制造業與港澳的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聯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的新興產業。
要想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經濟增長方式,粵港澳大灣區就要成為全國技術創新的火車頭,全球創新的最適宜之地?;浉郯拇鬄硡^在創新上要如何突破,李希談了具體的三個途徑: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組織引導重點企業、科研機構、高校深化產學研的合作,協同構建高水平的專業轉化系統,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基地;
二是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突出抓好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創建工作,高標準的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技術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載體;
三是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推進創新資源高效協同的開放共享,研究實施促進大灣區出入境、工作、居住、稅收、物流等更加便利的政策措施,與港澳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資體系。
硬件不缺,差距在軟件
“大灣區要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不缺硬件條件,也不缺一些基礎設施條件,重要的是在制度、規則、軟環境等方面差距還很大?!?月25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硬件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不遺余力,“白加黑”“五加二”加班加點在提升完善。交通基礎硬件方面,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10月開通,這座歷時14年、總長約55公里、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工程,被稱為“世紀工程”。廣深港高鐵也已經通車,兩地“一站式”吃喝玩樂的休閑消費實現,每到周末,會發現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在香港大街小巷買買買,熱鬧非凡,兩地融合不斷加強。
近日,總長24公里的深中通道開工,其建設難度堪比港珠澳大橋,預計2024年通車,深圳、中山兩地將因此縮短一個小時車程,40分鐘就能到達。
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小時經濟圈”概念,通過一系列交通工程陸續開工,未來幾年會逐步達成,為此超過千億元規模的道路交通工程正在或打算開工。硬件方面,還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地機場的改擴建工程也將進行,此外還有港口以及配套交通完善,以建成世界級港口群??傊?,各方面的硬件設施都在積極籌備和建設,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國際一流灣區”打好硬件基礎。
馬興瑞說,最近廣東出臺的“外資十條”“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等政策都是為了打造軟環境。在硬件環境方面,廣東與港澳將加快完善以廣深港、港珠澳、跨珠江通道為組合的內部快速交通網,努力促進主要城市間一小時通達。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國際一流灣區”,難點在于軟實力,與國際接軌的制度、規則、營商環境等,以及人才制度、金融服務等都需要加快國際化步伐,此外還需要國際化的優勢服務,如教育、法律、會計、醫療等。而這些“軟件”與硬件截然不同,不是花錢和花時間就能建成,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毅力與恒心,持續搭建與推行。
比如人才方面,粵港澳三地不僅要優勢互補,促進人才流動,還要建立在全球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全球精英加入大灣區建設。比如金融服務,實際上也是國際化之路,還是漫長的過程;但是在很多具體措施上應加快推進,如粵港澳同業人民幣資金融通機制、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擴大、外匯管理上的改革,機構設立的雙向開放等。
責任編輯:秦嶺 主編:公培佳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