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證券150億定增“涼涼” 負面纏身難獲市場認可?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19-06-20 19:33:31
見習記者 閆軍 華夏時報(www.svbart.com)記者 楊仕省 深圳報道
試圖向一流券商靠近的廣發證券被按下“暫停鍵”。
近日,廣發證券公告稱,因未能在有效期內完成證監會已批復的非公開發行股票計劃,去年年底啟動的不超過150億元的定增的批文到期失效。
百億定增失效
去年12月26日,廣發證券收到證監會批復,核準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1.8億股A股股票,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0億元,將用于補充公司資本金和營運資金,以擴大業務規模,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廣發證券此次募資的資金用途包含五大方向:其中40億元投向集團化戰略,用于直投、另類投資、期貨與資管業務;65億元投向證券金融業務,主要為兩融與股票質押;25億元搭理拓展FICC業務,主要用于固定收益等投資;15億元投向于IT建設,發展科技金融能力;5億元用于其他營運資金安排。
東方證券研究員唐子佩指出,定增投向是為了公司的五年發展戰略,2017年,廣發制定了新一輪五年戰略規劃,定位于“四個一流”,即一流的資源配置型投行、一流的財富管理機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投行和具備全面風險管理能力的一流投行。若150億定增順利完成,公司凈資產將接近華泰證券,向一流券商靠攏。
不過這一計劃伴隨著批文的失效“戛然而止”,對于募資“流產”的原因,以及未來還有舉措補充資本金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向廣發證券方面發去采訪提綱,但截至記者發稿并未收到回復。
大股東認購終止
近年來,多家券商發布了定增融資計劃,受市場行情影響,融資較慢、打折扣的情況都有出現,不過未能發行的并不多見。在廣發證券宣告批文過期的同時,原本已經認購股票的大股東吉林敖東也表示終止認購協議。
去年5月8日,吉林敖東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廣闊,證券行業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基于對廣發證券未來發展的認可,其擬以現金方式認購廣發證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公司擬認購的金額為監管機構核準的廣發證券本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上限乘以22.23%,按募集資金總額上限為人民幣150億元計算,公司擬認購的金額為人民幣33.35億元。
廣發證券表示,鑒于本次發行截至中國證監會批復到期日仍尚未實施,6月17日,吉林敖東與廣發證券經協商簽署了相關終止協議。
在同業競爭加劇、監管趨嚴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券商開始意識到,資本規模是決定證券公司競爭地位、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與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充裕的資本將是證券公司快速發展的基礎。
一位業內人士向 《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對行業的觸動很大,未來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向“頭部”奔,資金雄厚意味著能做的業務更多,在傭金率不斷下滑的當前格局中越能占據優勢。
恰逢“流年不利”
對于此次未能如期發行的原因,廣發證券在公告中表示,在取得前述批復后,公司一直積極推進發行事宜,但由于市場環境和融資時機變化等因素,未能在證監會核準發行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發行工作。
有分析指出,從市場來看,廣發證券選擇定增的實際并不算差,去年股市低迷,行業寒冬中,券商的估值普遍較低。今年年初迎來增長,但行情僅持續到3月便調轉方向。
此外,亦有市場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廣發證券去年海外基金暴雷、今年深受ST康美事件牽連,負面連連也影響了市場對其信心進而影響了股價的表現。
根據定增預案,廣發證券150億元的定價基準日是發行期首日,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價的90%。大起大落的行情導致難以定價或為其未能發行的原因。
責任編輯:秦嶺 主編:公培佳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