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繁榮網絡計劃:美加大構筑反華經濟聯盟?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20-07-29 17:06:48
張茉楠
如果說中美貿易戰是撕開了美對華遏制戰略的一個口子,那么疫情后美國正進入對華“全面遏制”的新階段。近期,美推出經濟繁榮網絡計劃就是實施對華戰略打壓,試圖構筑反華經濟聯盟的新動向。
“經濟繁榮網絡” (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 EPN)是由美國發起建立的一個由“值得信賴的伙伴”組成的聯盟。該聯盟主要是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韓國和越南等國組成,成員包含企業及民間社會團體,聯盟成員將遵循同一套標準,通過協調規劃減少對中國依賴。該計劃覆蓋范圍極為廣泛,涉及商貿、投資、能源、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研發等各個領域,因此該計劃可能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也會是較為綜合和多樣的,并與美對我在科技、金融等領域的打壓和其他戰略相結合,有可能形成系統化實施方案。其戰略目標是“去中國化”,構建由美國主導的新的全球供應鏈(GSC),加強與“網絡”成員合作,重構全新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的新友邦經濟聯盟
特朗普以“追逐利益的現實主義”來界定其政府的對外戰略方針,拋棄了多邊主義傳統,轉而追求狹隘的本國利益,并極度推崇交易型外交。經濟繁榮網絡計劃正是這一戰略的新體現。近年來,特朗普政府接連“退群”,在全球范圍內開啟了廢止所謂“不公平協議”、締結“反映美國及盟友利益”新協議的進程。如達成美墨加自貿協定,與日本、英國、歐盟重啟雙邊貿易協定談判,特別是經濟繁榮網絡計劃更凸顯了美國欲重建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經貿和產業體系的戰略意圖。由此可見,各種各樣的國際“群”,無論是否由美國發起建立,只要能為它所用,美國就會加以控制、利用或者將其擴容;反之,則加以抵制、破壞甚至另起爐灶——這是近來美國對外經濟戰略的基本邏輯。
以“去中國化”為戰略目標的經濟聯盟
深入分析構成發現,成員主要由美國傳統盟友,以及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構成。經濟繁榮網絡謀劃非常周密,產業分工特點突出:一是現有成員國能夠形成產業鏈、供應鏈不同方陣,具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制造業分工的互補優勢。如,澳大利亞負責提供主要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日本和韓國負責提供技術和高端產品制造;越南和印度負責提供低端產品的生產制造。綜上可見,這些成員都是美國精心挑選的“替代國”;二是上述國家在產業鏈、供應鏈上與中國存在一定競爭關系,本身有擺脫對華依賴的內在驅動。如,根據日本追加預算方案,2200億日元(約合20億美元)資助企業把生產地點遷回日本,235億日元(約合2.14億美元)供企業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具體從產業分布看,高附加值產品生產遷回日本,而其他產品則分布在東南亞地區,以減少甚至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三是不排除未來美推動與“經濟繁榮網絡計劃”主要成員國簽署雙邊及諸邊協定中塞入“毒丸條款”,并將其會模板化,這將鞏固以美國范式為基礎的全球經貿規則體系,將中國排除在外,并推動他國與中國“規則脫鉤”。
配合美地緣政治安全的反華經濟同盟
一是隨著美國對華戰略方針的確定,特朗普政府正圍繞新的對華政策,在世界秩序中進行戰略布局,其中,調整G7集團,改革西方核心議事機構,吸納印太關鍵國家,形成以美國為主導、整合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兩岸西方盟友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而經濟繁榮網絡正為政治同盟形成有力的配合;二是拉攏其他成員共同開展對華科技封鎖和打壓。從歷史經驗看,任何一次大危機后及其權力轉移過程中,美國等西方大國為確保技術優勢不流失都強化經濟霸權與同盟體系。從“巴統組織”到“瓦森納協議”;從“技術協同計劃”到“五眼聯盟”,再到如今的經濟繁榮網絡計劃,都是如此,旨在形成對我高科技發展協同打壓的格局;三是利用經濟繁榮網絡也有對抗“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圖?!敖洕睒s網絡計劃”專門提到要與合作伙伴開展基礎設施合作,明顯體現出與“一帶一路”相競爭的意圖。美曾在“藍點網絡計劃”宣稱其實“實現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和可信賴的選擇?!弊鳛椤八{點網絡”的主要代理商,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的預算僅為約600億美元,拉攏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開展合作,以抗衡“一帶一路”;四是不同于TPP、TTIP等經貿協定,“經濟繁榮網絡計劃”高度強調意識形態,過分渲染民主等西方價值觀,將意識形態作為使各國聚集在該計劃下的粘合劑,挑撥各國與中國對立。美國針對中國,強調共享民主主義、人權和透明度、保護知識產權等價值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間聯合的必要性。同時,美還借疫情和香港問題之機,加大全球輿論宣傳力度,加大對華政治和意識形態攻擊。
美國推動“經濟繁榮網絡”是以“國家干預主義”取代“新自由主義”、以“權力邏輯”取代“市場邏輯”、以“長臂管轄”取代“全球規則”,這勢必對全球規則體系產生一定程度的動搖。如果冷靜的來看待全球經濟,“去中國化”是一個以彼此都要付出沉痛的代價為前提的情緒化構想。以“美國優先”為根本目標的計劃,不僅使美國難以對加入“經濟繁榮網絡”成員國家提供切實和公平收益,而且未來若干年在市場資源成為“稀缺資源”背景下,那些脫離具有成本優勢、消費前景和巨大潛力中國市場的國家會遭遇到更大的損失。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程凱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評論